1. 评论文章

      【评论】“学术性收藏”选择了他

      分享到:
      作者:王素梅来源:《辽宁日报》2014-06-16 10:39:49

        石齐印象

         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,看到石齐先生谈“中国画的高潮”何时来临的一段话,他的观点是:“并非几代人可及”。这样简约明了的回答,一看便知是画家的语言。但接下来就风格大转,他说:“一千年风雪覆盖的大地,至少要以一千年的心血为代价”。没有想到,这位可以“用色彩重新安排世界”的著名画家,襟怀中却纽结着诗人般深广的沉郁块垒。8月25日,在大连市博览大酒店的偌大展厅,记者见到了石齐先生。

          与那些因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激动起来的评论家、画家、美术爱好者们相比,石齐先生略显得有些冷静了。在熙来攘往的人丛中,他只一边倾听,一边也做些简短的回答。他的齐肩长发被一顶暗橘色粗布遮阳帽压着,清癯的脸庞,执拗与坚定的目光中依然流露出诗人般的沉郁。但这沉郁绝非消沉。只要认真读一读环列于四周的他的《孔雀的传说》、《酒吧一条街》、《雷峰塔》、《洒满阳光的地方》、《颐和园长廊》……那一幅幅墨彩横流、诡谲神秘、意蕴深邃的精品佳作,你就能深深地领略到石齐先生那沉郁冷静的外表下,对于中国画艺术创新该是怎样的“壮怀激烈”了。为了推进“中国画的高潮”早日到来,上世纪70年代,石齐先生不惜放弃自己在画坛的好名声,任凭争议四起,勇敢革新,精卫填海一般呕心沥血,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那“一千年的心血代价”当中去。

          有人说,石齐先生的沉郁性格一大半来自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。石齐先生1939年出生于福建福清,父母均为贫苦农民,生活十分困窘,祖母在其出世后,为减少生活负担,捆棉被自焚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惨烈的一幕如刀锯般总在切割画家的心,这大约就是筑在他性格中沉郁的基石吧?

          墨彩并举,“三象”合一

          幼时的石齐酷爱绘画,几乎是无师自通。放牛时,满山满田满墙画戏剧人物。其后,叔叔从印尼回乡办私塾,石齐得以与堂兄同窗学习,绘画才能更是名闻乡里,10岁就应邀为东张剧团绘布景。1963年他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毕业,分配到北京后开始专习中国画,并拜中国画大家黄胄为师,笔墨大进。1972年《家乡变江南》、《迎春》等作品参加北京市美展一举成名。《迎春》原作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。同题《迎春》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引人注目,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1978年他应邀参加文化部创作组,与画家李可染、李苦禅、白雪石、吴冠中等名家共同作画,其作品《葡萄架下》等20多幅被友谊宾馆收藏。转年接受文化部创作组任务———创作周总理参加泼水节,与画家王晋元、姚钟华,吴冠中、张建中、范曾等往云南西双版纳写生,作品《泼水节》参加全国美展获二等奖,随后发表于《美术》、《安徽画报》、《福建画报》、《民航》、《迎春花》等刊物,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70年代,石齐先生的画在中国画坛赢得了一片赞扬之声,但是,他并不因此而满足,他在思考一个问题。他认为中国画的思路太窄,形式太单一。因此他感到再不能只循着传统的程式亦步亦趋地向前爬行,必须尽快从中解脱出来。于是,他从“我”开始,进行了一场中国画的视觉革命。大约有5年的时间,石齐不再画传统的中国画,每天除了读书之外,就是在宣纸上把原来的画法拆散,改装,从多方面寻找适合他自己的新风格。30多年上下求索,墨彩并举,“三象”合一,石齐新画风让中国画界为之刮目相看。

          选择石齐的理由

          如今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已经进入了理性收藏阶段,这也印证了著名藏家郭庆祥早几年提出的“学术性收藏”观点的正确性。作为此次展览主办方之一的大连万达钥宝斋负责人、被誉为“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的一匹黑马”的郭庆祥先生表示,选择石齐,是他们继吴冠中之后,经过6年学术方面的慎重考量和全面研究才决定的。当然也是一种“学术性收藏”的选择。他说:“在近现代画家中,我们最关注吴冠中和石齐,因为他们的风格都很突出。而石齐是在他所处的时代里,解决绘画领域问题最多的画家,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突破。”石齐作画极为严谨,据他自己说,目前他的作品总量只有500件左右。郭庆祥将石齐的艺术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:70年代石齐以大水墨作品著称,80年代初他毅然放弃原有的风格,提出中国画多面体和绘画艺术三象(具象、印象、抽象)并举,这一主张在90年代得到淋漓发挥,直到现在他还在进行色彩与水墨的探索,发展出一种写意性极强的动感色彩语言。他认为,石齐是最早将中国绘画赋予现代意义和精神的画家,在中国社会经济纳入全球化进程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。他的人物画成就洗脱宋代以来传统文人画为主导的柔弱习气,同时也超越近代以来徐悲鸿、林风眠、蒋兆和、黄胄等人的局限,超越千年,直接隋唐,具备大唐中兴的辉煌之概,充满历史反思和民族复兴的气概。其作品画面健康活泼,充满阳光,足可代表21世纪中国新时代的崭新形象。

          研讨会上,面对诸多赞美,石齐先生依旧寡言淡定。在他目光深处,“中国画的高潮”是否已经初现端倪?

        2006-8-30

      more...
    1. 艺术观点
    Powered by SiteMagic © UC&Manage
    Processed in 0.145(s)   3 queries
    update:
    memory 3.737(mb)